最后,白璧德的印度学和佛学兴趣也对一些20世纪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留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和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中后来成为早期中国现代佛教史先驱者的寅恪、汤用彤讨论过其治学经历和佛教问题,他们看来有着共同的学术兴趣。而吴宓对于佛学的兴趣也是出于白璧德的启发。但白璧德的具体佛教研究对中国留学生的佛教研究影响几乎没有。
[1] 本文初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31~47页,原题为《白璧德之佛学及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后来张源出版《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此书对白璧德讨论更为详细,但重点和本文不同,读者可参看。
[2] 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3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白璧德一名的汉译,出自胡先骕。吴宓原译为巴比陀,其日记中所云巴师者,即白璧德也。胡先骕译白璧德名一事,见吴宓:《吴宓自编年谱》,23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 近代日本佛教学的兴起源于在英国留学的高楠顺次郎和南条文雄等人,中国的近代佛教学研究源于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陈垣、吕澂、胡适等人。他们所受的东西洋学术影响值得深究,当代学者已对他们做了很多研究。至于欧洲和日本现代佛教学兴起的一般背景,参见本书第六章的讨论。欧洲佛教研究对北美的早期影响则参见Thomas A.Tweed,The American Encounter with Buddhism,1844-1912:Victorian Culture and the Limits of Dissent,Chapel Hill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