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影像,镜头基本上只专注于框住单独个体的运动轨迹,褒曼作为主角不仅占据画面的绝对中心,其他的不同空间里的角色与自然场景的空镜头甚至成了各种状语定语和形容词修饰的累积,从如此种种细腻的运动中看,二人确是天作之合 意识形态冲突其实被罗西里尼归为战争偶然激发的(而非遗留)问题. 该片的短镜头段落仍带着新闻影片的质感,使得导演的基本立场(即使在以单体作为绝对主角的条件下)是偏向民粹宗教或是美利坚,几乎全取决于观众的个人经验(我才不会说看那些血淋淋的巨型海鱼看到饿了呢). 然而这种情况终结在另一罕见之处,影片选择在对神袛的无助呼嚎中结束,这样选择打破了罗西里尼一贯相信天主教面对现代社会自我调和能力——至少是努力调解过后的力不从心(一如该片中的神父). 此景此情,与其说这是皈依,不如说是在胁迫下的精神自杀这个现实主义的严肃题材还好没交给好莱坞成为陈旧套路加工的原料牺牲品,爱尔兰的沉静舒缓风格挺适合呈现伊斯兰文化比较欣赏的清凉的节奏感,少了廉价煽情,多了对灰暗现实的冷静处理,但对心灵的震撼性与批判性却更深沉. 塔利班这类宗教极端主义简直就像一群集体精神病,叫嚣着勇敢杀敌,却总是肆无忌惮的从欺负己方的弱者来求得自己的能力证明. 夹在地缘大国之间本就很不好过,而阿富汗恶劣的地理环境又造成了其农业力的贫瘠,基础经济的薄弱,一旦战争破坏了商贸体系网,苦难就无穷无尽. 而武装男性面对现代先进武器的绝对劣势地位,又让异端者与女性成了他们对生存困境发泄不满的替罪羊. 穿插的奇幻神话虽然被分拆的篇幅很短,但最后揭示出其是对大儿子不幸身亡的真相,有很强的伊斯兰哀凉味. 最后一家人终于觉醒,但现实中阿富汗的苦难其实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