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纪》是魏收编织的血脉网络的纲领,它贯穿着北魏建国以前拓跋氏发展的线索。关于这条线索,在始均之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起点是成帝毛,此时拓跋氏尚在大鲜卑山一带从事“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是献帝邻,此时拓跋氏“始居匈奴之故地”;第三个阶段的起点是神元帝力微,此时拓跋氏已“迁于定襄之盛乐”。[91]上述三个阶段的出现,表明拓跋氏经历了三次大的部落迁徙事件。而拓跋氏的历次迁徙,又都与其部落组织的大规模整顿同步,具体内容则反映在《姓氏志》中。
《姓氏志》是魏收编织的血脉网络的要目,它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北魏建国以前拓跋氏部落联盟内外姓氏演变的情况。在以成帝毛为起点的第一阶段,拓跋氏诸部分化成为九十九姓。这是部落组织繁衍的时期。[92]在以献帝邻为起点的第二阶段,拓跋氏进入匈奴故地,于是“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以此适应辽阔大草原的新鲜环境;随后,每支国人又“兼并他国”,从而形成“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的状态。这是拓跋本部发展的时期。[93]在以神元帝力微为起点的第三阶段,拓跋氏以盛乐为中心组建成为强大的部落联盟。该联盟广泛地接纳草原游牧部落,形成“余部诸姓内入”的兴旺局面。这是拓跋氏诸部族的发达时期。[94]此后,以拓跋氏为核心的诸部族虽然历经兴衰曲折,但是其部落联盟的格局一直延续到北魏建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