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不是旧学校的体制,而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提倡学校与社会沟通,教育为抗战服务,除了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外,更重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课程方面,初级小学有国语、算术、常识、美术、劳作、音乐和体育;高级小学有国语、算术、政治、自然、历史、地理、美术、劳作、音乐和体育。小学教育在重视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
1944年后,根据地对小学教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革后的学校各有特色,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米脂高家沟式:即以村为单位的村学。它的特点是:由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学习期限、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完全按群众需要而定,教学时间分全日、半日两班,农忙即放假,学到能写会算就毕业;学校为村文化活动的中心。这种学校比较普遍。二是延安杨家湾式:这类学校是在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的倡议下,在政府机关的具体帮助下创办的,教员是政府派去的干部在教学上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采用小先生制和集体教学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等办法,打破了过去死板的学制、班次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三是米脂杨家沟式的一揽子学校:它是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对象是成年男女和儿童,它的特点是学生一律不脱产,教学分早、午、晚三班,教学内容以与生产结合为主。四是巡回学校:它的特点是不脱产,教学无固定形式,三四个村由一个教员轮流上课,学生不离本村。每村选一位热心办学者为学董,管理学校,并选一名学生为组长协助学董督促学生学习。